第一届智能气体传感器创新与跨界应用发展论坛(2024·大连)

距离开幕

2024-12-06 09:00:00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迎宾路1号大连棒棰岛宾馆

电脑幻灯片1
电脑幻灯片2
便捷服务
Convenient Service
会议简介

一、会议简介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气体传感技术作为核心基础之一,正逐步推动各个行业的创新与变革。为进一步促进气体传感领域的技术突破,并推动跨行业的协同创新与应用拓展,我们诚挚邀请您参加即将举办的“智能气体传感器创新与跨界应用发展论坛”。

此次论坛将汇聚国内外气体传感器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深入探讨该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发展趋势与创新应用,共享前沿研究成果。我们致力于推动气体传感器在智慧城市、工业安全、医疗健康、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与产业化。

本论坛旨在为气体传感技术的研究者与应用者搭建一个高水平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同探索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期待您的参与,共同推动气体传感技术的持续创新与进步,助力构建更加智能、绿色与安全的未来。

二、 主办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三、 大会主席:

卢革宇  教授(吉林大学)

徐甲强  教授(上海大学)

张彤      教授(吉林大学)

四、 大会执行主席:

杨明辉  教授(大连理工大学)

徐英明  教授(黑龙江大学)


 卢革宇.jpg

卢革宇(大会主席) 

工学博士,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传感器、光电材料与器件、物联网和微纳传感系统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63”项目和教育创新团队等各类项目40余项。在新型气体传感器构建、实用化传感器开发、纳米传感材料设计与制备、高性能传感系统构筑以及环境/安全监测仪器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520余篇,SCI他引近18000次,H因子为78;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获得包括吉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第一获奖人)在内的7项科技奖励。

    徐甲强.png

徐甲强(大会主席)

上海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院副院长。获得2003年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1960-2019年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19年分析化学前2%顶尖科学家,2022年化学前2%顶尖科学家。兼任中国电子学会全国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纳米功能材料与气体传感器的研究工作。拥有发明专利30项,十多项成果在河南汉威电子有限公司、江苏精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摇撸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推广应用。发表SCI论文320篇,先后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篇,总被引次数13000,H指数62。研究项目“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可控制备及其增敏机理研究”获2015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现主持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硅基晶圆级气敏薄膜制备与热学特性测试”(项目编号2020YFB2008602)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张彤.png

张彤(大会主席)

“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卓越 B岗,博士生导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宝钢优秀教师获得者,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传感器分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传感与微系统技术学会气湿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2018-2022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21-2025吉林省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届吉林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面向工业生产安全、环境污染、人体健康以及家居环境等领域的气体、湿度、生物分子的传感检测,开展微纳米传感材料的设计和制备、传感器的结构设计以及应用开发。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基金委重点/面上、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等,曾获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 2项,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 14项,发表 SCI检索论文 280余篇,他引 11000多次,个人 H因子 63,是十余种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aa0c07d56e5dc335fd4442b0ac1c23f.jpg

杨明辉(大会执行主席)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先后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10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10 - 201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系从事固体功能材料研究工作。2013年12月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青年项目)回国工作。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稀土催化与过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稀土晶体专业委员会委员、The Innovation 期刊的学术编辑、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和 Electrocatalysis 期刊编委。2014年获得辽宁省百千万工程人才计划(万人层次),201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优秀青年科学家,2016年获得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支持,2017年获得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宁波市3315创新团队B类支持,2019年获得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支持,并同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中科院STS重点部署子课题项目(1项)。杨明辉从事固体材料工作十余年,主要集中在固体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晶体结构解析,形貌控制和应用研究,以及相关材料在传感器和环境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代表工作包括发现氮、氧在固体材料中的cis排列,固相分离法制备介孔氮化物和金属氮(氧)化物在催化和传感等方面的应用,相关工作在Science Advances,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hemistry, Angewandte Chemi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dvanced Material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 等期刊上发表文章266篇(其中通讯作者文章200篇、五年内发表文章165篇、以通讯作者发表IF10以上文章51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已经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项、PCT国际专利1项),H因子56,5年内引用9254次。              

 徐英明.png

徐英明(大会执行主席)

博士、教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为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微纳结构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等方面研究,在微纳结构材料可控组装与气湿敏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传感器和材料等相关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3篇,总引用5000余次。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5项。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转让1项。出版专著2部,获黑龙江省科技奖二等奖1项。现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化学会、分析测试学会理事、RareMetals青年编委。